[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辩议--以[庄子].[列子]之先后为核心进行考察 - 范文中心

[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辩议--以[庄子].[列子]之先后为核心进行考察

02/22

2007年1月第15卷第1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SOCIAL

SCIENCES

Jan.,2007

V01.15

No.1

《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辩议

——以《庄子》、《列子》之先后为核心进行考察

王利锁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475001)

摘要:对《庄子》、《列子》中重出寓言故事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考察《庄子》、《列子》之先后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庄子》引用《列子》,说明《列子》应早于《庄子》。此问题的辩议对梳理道家思想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庄子》;《列子》;寓言故事;重出;先后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1—0134—06

《庄子》和《列子》是我国道家文化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在《老子》、《庄子》、《文子》、《列子》“道经”四书中,《庄子》、《列子》二书文学价值最高,关系也最为密切复杂。刘熙载《艺概・文概》日:“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人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又说:“《列子》实为《庄子》所宗本,其辞之淑诡,时或甚于《庄子》,惟其气不似《庄子》放纵耳。”“《庄》《列》俱有曲致;而《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Ⅲ但《列子》一书可谓命途多舛,由于长期被许多学者判为伪书,认为是魏晋人伪造,所以其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价值就不免大大地打了折扣。20世纪后期随着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学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疑古”思潮也开始了新的反思。就《列子》而论,诸多学者都撰文力主《列子》为先秦典籍,认为“把《列子》成书的时间挪后”,犯了“考证方法上的错误”12]。“《列子》是一部真书,是一部研究战国初期思想家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遗产。”i31笋11定《列子》为伪书确有许多不能令人信服之处,但此问题非常复杂,非审慎考辨不能解决。在本文中,笔者拟围绕《庄子》、

收稿日期:2006—11-30作者简介:王利锁(1964-一

・134・

《列子》中重出寓言故事进行辩议,试图通过对其重出原因和思想流变的分析来推断《庄子》、《列子》之孰先孰后,为道家学术史研究献绵薄之力。

据谭家健先生《(列子)故事渊源考略》统计,今本《列子》8篇共143章,其中纯议论性文字35章,具有一定故事性者(即本文所谓的寓言故事)108章。这108章寓言故事,与先秦汉魏晋古籍重出者有58章,分别与先秦汉魏晋23种古籍重出,其

中先秦12种、两汉7种、三国两晋4种。而重出最

多者为《庄子》,共19章【4】。谭先生的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谭先生的统计是以章为单位进行统计的,如果不以章为单位而以重复内容片断为单位进行统计,《庄子》、《列子》重出之处应该更多,数字将远远超出谭先生统计的19章范围。如《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乌,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

冥者,天池也。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男,河南伊川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文学史、思想史研究。

表1

寓言故事

《列子》、《庄子》重出篇目

《列子》篇名

天瑞

《庄子》篇名

至乐

及其演变》通过翔实的文献疏证对“汉初说”提出了驳议,证明“《庄子》在战国后期已基本成书并有所流传”,《庄子》是“一部比较可靠的先秦子书”。同时刘笑敢运用穷举对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根据汉语发展的客观历史如先有“道”“德”“性”“命”

1.子列子适卫见百岁髑髅2.舜问乎丞3.列姑野山有神人4.列子师老商氏

知北游

逍遥游

钱钟书认为撮合《达生》《大宗师》《寓言》而成?余按,亦有《逍遥游》痕迹。

达生

“精”“神”等概念,后有“道德…。I生命”“精神”这

样的复合概念,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刘笑敢对庄子后学著作即外杂篇也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庄子后学大体包括述庄派、黄老派、无君派三个支派。“述庄派”作品与内篇关系同大于异,包括12篇作品:《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知北游》、《田子方》、《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列御寇》;“黄老派”作品与内篇关系同异参半,有融合儒墨的倾向,包括7篇作品:《在宥下》、《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天下》;“无君派”作品与内篇关系异大于同,抨击儒墨,包括7篇作品:《骈拇》、《马蹄》、《胺箧》、《在宥上》、《让王》、《盗跖》、《渔父》。其中“述庄派”是庄子后学的嫡派,其作品是研究庄子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5】。刘笑敢的研究结论为我们讨论《庄子》、《列子》寓言故事重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如果我们对表1所列《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1)按比例而言,《庄子》内篇7篇重出5篇,外篇15篇重出5篇,杂篇11篇重出4篇,以内篇重出最多。(2)按刘笑敢对庄子后学的分类而言,有重出的外杂9篇中有8篇属于庄子后学“述庄派”的作品,只有《让王》1篇不是。(3)按重出次数多少而言,《庄子》14篇中重出最多者是《达生》,重出次数有8次,其他篇基本是1次;而《列子》中重出最多者为《黄帝》,共14章。

应该说,《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在《庄子》书中的这一分布对讨论《庄子》、《列子》的先后并没有提供有力的佐证,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看待认识《庄子》、《列子》中的这些重出寓言故事,也许我们对《庄子》书中的这一分布会有新的认识。如重出寓言故事在《庄子》中多集中分布在内篇和“述庄派”作品中,而在“黄老派”、“无君派”作品中却几乎没有涉及,这恐怕不是偶然的。“述庄派”作品与《庄子》内篇的思想意旨最为接近,文风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内篇和“述庄派”作品均对这些资料大量运用,这是否可以说明这些资料因最能阐释自己的思想观念而被内篇和“述庄派”作品的作者所共同关注?进一步言,《庄子》内篇有5篇作品与《列子》有重出现象,《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那

・135・

5例子问关尹

6冽御寇为伯昏无人射7.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8.颜回问仲尼操舟可学邪9.孑L子观吕梁丈夫游

黄帝

田子方

人间世达生

达生

lO种尼适楚见佝偻者承蜩

11.有神巫自齐来

12.子列子之齐遇伯昏瞀人13.杨朱南之沛至梁遇老子14.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15.宋有狙公者

16.纪渚子为周宣王养斗鸡17.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18.子列子穷,貌有讥色19‘孑L子自卫返鲁见厉水丈人

力命说符

达生

应帝王

列御寇寓言山未齐物论达生徐无鬼让王达生

此两段文字亦见《列子・汤问篇》:

终北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这两处重出内容谭先生便没有统计在内。尽管如此,谭先生以章为单位的统计方法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故我们仍可据以立论。至于《庄子》、《列子》文字之问的这些细微复杂的情况变化,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专论,此文不赘。

据上表,《列子》8篇中与《庄子》重出者共4篇,分别是《天瑞篇》2章、《黄帝篇》14章、《力命篇》1章、《说符篇》2章;而《周穆王篇》、《仲尼篇》、《汤问篇》、《杨朱篇》4篇则无与《庄子》有整章重出者。《庄子》33篇中与《列子》重出者共14篇22次,其中内7篇中,有5篇与《列子》重出,只有《养生主》、《德充符》两篇无重出现象;外15篇中,重出5篇,即《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11篇中,重出4篇,即《徐无鬼》、《寓言》、《让王》、《列御寇》。

关于《庄子》的时代和作者归属,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说法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乃庄子后学所作。但“后”到什么时期,各家说法不一,或认为至战国末年,或认为至汉初。刘笑敢《庄子哲学

么,是否可以说外杂篇中“述庄派”作品的作者正是受到内篇作者的启发才大量运用这些资料的?验之《庄子》,这个推断应该是合理的。因为在《庄子》中,庄子后学在阐释自己思想时,不仅有对内篇具体理论命题的诠释和发挥,也有对内篇资料的借用,如《至乐》篇“支离叔”故事即同于《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故事,《徐无鬼》中“南伯子綦”故事也同于《齐物论》中的“南郭子綦”的故事。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外杂篇对《列子》寓言故事的运用受到了《庄子》内篇作者的影响和启发。那么,对于《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的孰先孰后,只要我们对《庄子》内篇的重出现象进行分析也就可以基本解决此问题了。

——

《庄子》内篇与《列子》重出的共5篇,涉及4个寓言故事,见表1。实事求是地讲,单就《庄子》、《列子》重出故事本身立论,诚如上文所指出的是无法讨论清楚孰先孰后的问题的,而且也极可能造成各执一词、不分轩轾的局面。如《逍遥游》篇“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节与《列子・黄帝篇》重出,文字大同小异。严灵峰说:“全文《列子》叙事详明,而《庄子》则甚简略,疑《庄子》删节《列子》之文为之。”谭家健先生则考辨说:“愚以为,《列子》较《庄子》多62字。所谓‘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见《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谓‘不偎不爱’这种特殊词语亦出《山海经・海内经》‘偎人爱人’。可知是《列子》据后出之《山海经》资料补充订正《庄子》并大加发挥。”因此,我们要讨论它们孰先孰后必须另辟蹊径,选择一个可靠的文献支点,从中发现它们孰先孰后的蛛丝马迹。在这方面,《逍遥游》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选择《逍遥游》作为讨论的支点,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其一,《逍遥游》是《庄子》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章之一,虽然各家对其思想意旨解说不同,但历代注庄评庄者均认为此文最能代表和反映庄子的思想特征,应是庄子自著之文,对此几乎众口一词,向无异议。因此,以《逍遥游》为支点来讨论《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之先后应该是具有可靠的文献基础的。其二,《庄子》、《列子》寓言故事在《逍遥游》中恰好有重出现象,尽管只有一例,但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便于进行“样本”分析。

《逍遥游》的结构总的来看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小节:自开篇至“圣人无名”为第一部分,“文章以先扬后抑、层层铺垫的手法,把种种‘有所待’的境界逐个推倒,然后端出他的榜样来”16],

・136・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尧让天下于许由”至末

尾为第二部分,进一步申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与惠施的论辩提出自己理论境界的价值和意义。第一部分又分三小节:开头写鹏翔无疆而蜩与学鸠不知引

出“小大之辩”,此为文章的引论;接着写现实的

“小大之辩”,即“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宋荣子”、“列子”,指出他们的思想理论境界虽然在层次上一个比一个高远,但“犹有所待”、“犹有未树也”;针对他们的思想缺陷,最后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二小节: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林希逸说:“知效一官,言其智能可以办一职之事也;行比一乡,言其德行可以比合一乡而使人归向也;德见知于一君,是为遇合而可以号召于一国,言主一国之事也。此三等人各以其所能为自足,其自视亦如斥鹅之类。”t"O清周拱辰日:“不独鸟有斥鹅也,儒之斥鹅多矣。各怀其是而沾沾自喜。”【8]可见所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的“三等人”只是从儒者内部划分的,实际他们都是一样的,属庄子批评的第一类人。关于宋荣子,林云铭说:“宋荣子,即宋钎,宋之贤人也。”[91陈鼓应说:“宋锛,稷下早期人物,生当齐威、宣时代,大约是纪元前四oo至三二。年问人。本书《天下篇》、《苟子・非十二子篇》作宋钎,《孟子・告子篇》作宋桎,《韩非子・显学篇》作宋荣。宋铆、宋烃、宋荣是一个人。”[81陆永品说:“宋荣子即宋钎,宋人,与孟子同

时。””0鞍,宋荣子当为宋钶,是稷下道家早期人物之

一。列子即列御寇,又称御寇、圄寇,郑国人,据学者

考订,列子生活于郑缔公(公元前422~公元前396年在位)时,是庄子的先辈,他与杨朱一样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重要人物之一。庄子文章“指事类情”,“洗洋自恣以适己”…】,善用兴象比喻之法演绎自己的思想观点,此段文字即是庄子用此方法对现实存在的儒者、宋钎、列子三家思想的评

述。在庄子看来,儒者汲汲于“一官”“一乡”“一君”

“一国”之中,其思想境界和认识如同斥鹅、学鸠一样是典型的“小知(智)”,最不足取。宋荣子的认识和思想境界与儒者相比虽有高迈的追求,超越了儒

者的认识,但就追求人生至境而言,他最多算“能够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尹生确定自我与外物的区别,辨别荣与辱的界限”tlol,脱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日:“……心离了世俗的眼光,而在超世超物超己方面还没有达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到至境。相对宋荣子而言,列子的认识和思想境界又西,犹木叶干壳。竞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今女居有了更高迈超俗的追求和表现,所谓“御风而行,泠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怼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

然善也”,不过是比喻之词,如林希逸所言“此形容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

其飘飘之貌也”,这里是说列子能够飘然世俗之外;乎?”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但庄子又认为在虚怀任运得道方面列子的思想认识二者相比不难发现,《庄子》中的列子“御风而

境界虽比宋荣子又高了一个层次,但其距离人生至行”的事迹就是从此故事中撮合而出的。只要我们境还是有差距的。成玄英疏说:“乘风轻举,虽免步不怀疑《逍遥游》的文献价值,在没有其他材料能证行,非风不进,犹有须待。自宰官已下及宋荣、御寇,明《逍遥游》另有所本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相信这里历举智德优劣不同,既未洞忘,咸归有待。惟当顺万关于列子“乘风”的记述应该是庄子评述列子事迹物之性,游变化之途,而能无所不成者,方尽逍遥之和思想的重要凭借。

妙致也。”【1习斯言得之。

《逍遥游》作者不仅采录了《列子》中关于列子庄子的这段议论不是凭空虚造,而是针对现实的事迹作为列子思想的判断依据,而且也采用了存在的三家思想认识而发的。欲立己必先破人。庄子《列子》中的寓言故事作为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重为了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就必须对现实存在的各要凭借。表1第3条所列之“列姑野山有神人”即是种是非观点作出评价,指出他们的不足和要害,然后显著的一例。在《列子・黄帝篇》中,此故事是作为一才能确立自己的理论观点。这段话正是庄子的这一个独立的片段而存在的,与前后文只有相似的思想思想形态的表现。把握了庄子这一思想逻辑线索,就倾向,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其位置是可以随便调会发现庄子这里提到宋荣子、列子决非虚意为之,实整的。而在《逍遥游》中,此故事被镶嵌在文章之中,际是他在自觉地对前辈先贤的思想认识进行反思。与前后文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成了庄子表现自由因此,列子不仅是庄子评述的重要人物,也是其建立逍遥思想的重要证据,也是构成《逍遥游》不可缺失自己思想认识境界的重要的参考对象之一。庄子正的重要一环。陈鼓应说:“庄子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是感悟到宋荣子、列子思想认识的不足才提出自己法,对神人的容态及精神境界作了一番非俗情所能的思想认识主张的。就此意义而言,宋荣子、列子的理解的描写。”“神人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以开放思想理论应该是庄子构建自己思想理论的重要前提

的心灵,与宇宙万物和谐交感而冥合一体。”[13】应该和基础。

说,在《列子》中,此故事已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那么,庄子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或了解列子的彩,庄子最大的贡献是把《列子》中这个极普通的故思想的?从庄子的行文语气看,他把列子“御风而事改造升华成了表现自己理想境界的最重要材料,行”作为事实叙述,这说明他看到过关于此事实的使其成为自己人生“逍遥”境界的象征。进一步考记载材料,而且在庄子看来这正是列子人生处世态察,《庄子》内篇中与《列子》重出者大都具有这一度的重要特征,不然,他不会专门提到这一点作为自特点。如“宋有狙公者”亦是如此。在《列子》中,从己理论超越的聚焦点。因此,《逍遥游》中关于列子结构关系看,它是接上章“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御风而行”的说法必然有一个来源。但庄子与列子而来的,按理下文应该对狙公得心进行更深入的论非同时代人,他们不可能有对话的机会,此其一;庄述,但从此段的语义看,它最后归结的是“圣人以智子、列子之间不存在师承关系,也没有庄子与列子弟笼群愚”,与上章观点正好相反,两章之间片断特征子交往的记录,此其二;就现存材料看,先秦其他先明显大于逻辑关系特征。就此而言,《列子》确有于庄子的诸子著作中也没有关于列子“御风而行”“章乱布在诸篇中”㈣的特点。但在《庄子・齐物论》的记载,此其三。那么,唯一的合理的解释就是庄子中,此故事在文章前后文中构成严谨的逻辑结构关看到过记载有列子“御风而行”的这部书,而这部书系,成为庄子论述其“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也只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列子》,因为列子“御风的重要证据。按一般通例而言,后代对前代材料的借而行”的故事即见于此书的《黄帝篇》中:

用抄录都是有目的的,要么据以引申发挥,要么进行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立论批驳,只要不是编“类书”,一般不会把前代有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蕲其术

价值的材料从其严密的逻辑环链中单独抽出来放在

・137・

那里而不加诠释。以此来看,说《列子》抄自《庄子》,于理不通;若说《庄子》借之《列子》进行改造升华,则符合逻辑。

总之,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篇与《列子》重出寓言故事的分析,我们认为,庄子看到过有关列子思

想、事迹的书,他见到的这部书很可能即是我们现在

见到的《列子》。该书虽然可能经过后人的加工,但其基本材料应该是庄子之前的,不然,庄子不会引述它。只要我们承认《逍遥游》文献价值的真实性,承认《逍遥游》“列子御风”故事必有所本而不是庄子的杜撰,我们就只能得出《列子》早于《庄子》的结论,而不是其他。

前已指出,《庄子》外杂篇中与《列子》重出者基本都是“述庄派”的作品,“黄老派”和“无君派”的作品几乎没有整章重出现象。为何《庄子》、《列子》重出故事只存在于“述庄派”作品而在“黄老派”、“无君派”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述庄派”是庄子的嫡派,其思想特征最接近庄子。虽然我们不敢肯定“述庄派”作品均出自庄子弟子之手,但庄子与弟子之间时常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则是可以肯定的,《山木》、《列御寇》等篇关于庄子与弟子对话的记载即是证明。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已不能“复原”庄子与弟子之间的生活情状,不过,《论语》中所记孑L子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和生活情状也许可以为我们推测庄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和生活情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庄子弟子虽然不如儒门弟子那样彬彬之盛,但其师徒之间的思想生活

情状应该和孑L门没有太大的差异。列子是庄子的思

想前辈,也是其建构自己思想体系时重要的参照和超越对象,他既然在自己的作品中评价到列子,在生活中他就不可能不与自己的弟子谈到有关列子的话题。师之所从,徒必甚焉。为何是“述庄派”作品而不是“黄老派”、“无君派”作品与《列子》寓言故事有那么多的重出现象,至此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要而言之,外杂篇中与《列子》寓言故事重出的篇章应该是其作者受内篇作者即庄子的影响而大量采录这些寓言故事作为论述自己思想的材料的。它们的承递关系应该是:

《列子》(源)——《庄子・内篇》(流、源‘)——

《庄子.夕r杂篇》(流)

这里有必要对《庄子》、《列子》中重出次数最多的《达生》篇和《黄帝篇》之关系进行分析。在《庄子》、《列子》重出的19章中,其中有6章次即

・138.

见于此两篇中。《达生》篇是对内篇《养生主》思想的发挥,归有光曰:“(《达生》)与《养生主》篇相发。”林云铭云:“此篇中大旨,发内篇《养生主》所未备。”周金然、胡远溶亦以《达生》解《养生主》,王夫之则日:“(《达生》)于诸外篇中,尤为深至,其于内篇《养生主》《大宗师》之说独得其要归。”151《黄帝篇》大旨也是论述养生的。张湛注说:“禀生之质谓之性,得性之极谓之和。故应理处顺,则所适常通;任情背道,则遇物斯滞。”卢重玄解日:“此明忘形养神,从玄、默以发真智。始其养也,则遗万有而内澄心;发其智,则化含生以外接物。故其初也,则斋心服形,不亲政事;其末篇也,在赞孑L墨以济人焉。此其大旨。”【14】张湛所谓的“应理处顺”,亦即庄子的“依乎天理”。卢重玄所谓的“养神”、“遗万有而内澄心”亦即王先谦《庄子集解》说的“顺事而不滞于

物,冥f青而不撄其天,此庄子养生之宗主也”【15】。可见,

《达生篇》和《黄帝篇》都是《庄子》、《列子》中关于人生论的重要篇章。庄子后学要阐释庄子的人生思想,不可能完全照搬内篇的材料来论证,必须拓展自己的材料空间来论述自己的思想观点。那么,在庄学特立独行的时代,庄子后学要拓展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材料空间,他们最值得借鉴或者说最方便借鉴的只能是老师称道的虽未达人生至境但已接近人生至境的列子学派的资料。换句话说,《达生篇》对《黄帝篇》材料的大量袭用,是庄子学派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问包含了庄子学派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兼容并蓄的心态和努力?

关于《列子》,流行的看法是“晚出而早亡”、“魏晋伪造说”。我们也有必要对此提出我们的看法和认识。

如果《列子》后出,那么,其书中与《庄子》重出部分应该说均抄自《庄子》,“魏晋伪造说”即是如此认识的。但我们知道,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盛,

谈老注庄之风盛行,《老子》、《住子》广披士林,魏

晋名士没有不读《老子》、《庄子》的,读《庄》谈《庄》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这从《世说新语》、《晋书》等史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此背景下,如果张湛或其他人从大家熟知的《庄子》等著作中摘抄一些材料拼凑一部书,并渴望它成为一部“畅销书”,难道他不怕引起熟悉《庄子》的士人的鄙视和诟病吗?如果他不欲其流行“畅销”,其拼凑此书又有何目的呢?欲扬名而又不留名,欲显才而才又不及《庄子》,他何苦呢?如果说是为了张扬魏晋士人精神,但《列子》的许多思想倾向与东晋士人当时的精

神追求在许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从魏晋时代的,不如说《列子》是在魏晋之风的刺激下被激活的来推断《列子》为“魏晋伪造”是经验化的先人为主更合理。把《列子》在魏晋显世作为魏晋士人拓展思的思想意识在作怪,此说也不能合理解释《列子》为想空间和认识深度的“再发现”,不仅符合思想史发何要从大家熟知的《庄子》中抄袭而不怕当时文人

展的客观实际,而且对认识魏晋文人的思想流变也诟病这一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关于《庄子》、《列子》中重出

思想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在思想史的发展

寓言故事的先后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过程中往往存在“思想盲区”的现象。所谓“思想盲以上我们围绕《庄子》、《列子》中重出寓言故区”,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过分强大时,其他的旁溢事这一现象,对《庄子》、《列子》书之先后进行了辩的思想意识会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分强大而被遮议。我们初步的结论是:《列子》当早于《庄子》,庄蔽,被遗忘。这些被遮蔽、遗忘的思想意识就是本文子对列子思想的认识是以《列子》为模本的;列子是所说的“思想盲区”。在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任何庄子的前辈,是庄子建构自己思想的重要参照和超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思想盲区”。这些“思想盲越对象,庄子在建构自己思想体系时,参考和借用过区”既是前时代思想存储的府库,也可能是本时代《列子》的思想资料;庄子后学受庄子启发,也曾借思想变革的前奏,或可能是本时代思想变革的阻碍。用过《列子》的材料来诠释庄子和他们自己的思想。思想史的发展伴随着“传统”与“现实”不断的较《列子》一书可能经过后人的加工润色,但其基本材量。一旦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或被质疑,那些久藏料应该是早于《庄子》的。对《庄子》、《列子》之先不露、被遗忘遮蔽的思想意识可能就会顺随时代的后的认识不仅对研究道家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需要乘势而起,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宠,甚至凌驾其对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来源和现实土壤也具有

上。两汉魏晋时期儒、道思想的消长就是最明显的例重要的启发。

证。《列子》的命运可能就是我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注:本研究项目得到河南大学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盲区”的一个例证。两汉时期,由于儒家思想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资助)

的经典化和政治化,儒家典籍成了此时塑造文人人格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而其他思想流派的著作则参考文献:

被边缘化了。由于《列子》的思想如提倡重生享乐等【1】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与其时代精神扦格难通,所以,它只能在“目录学”[21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U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中存在而不能在文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中存在。但社.1994.

【3】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随着汉末魏晋玄学思潮的兴盛,随着《老子》、《庄[4】谭家健.《列子》故事渊源考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0,

子》的流行和其思想被士人的广泛接受,作为与《老(3):136.一144.

子》、《庄子》有相似思想倾向的《列子》也开始走【5]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进人们的视野,走向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中,成社.1988.

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于是,“目录学”的《列子》具有[6】曹础基.庄子浅LC-[M].北京:中华书局,2000.

了“生活”的《列子》的资格。应该说张湛注《列》即【7】周启成.庄子虑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虽然张湛对《列子》有许多【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未详”之处,但作为拓展魏晋士人思想空间和认识【9】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深度的重要凭借,可以说张湛选对了对象。因此,flO]陆永品.庄子通释【M】■匕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列子》在魏晋时期“出现”,不是因为“伪造”而【1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出现”的,实在是思想史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13]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现”的。总之,如果我们承认思想史的发展存在“思f1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想盲区”现象,承认生活对思想意识的激活和决定【15】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影印).

作用,我们就会对《列子》“魏晋伪造说”产生新的责任编辑宋淑芳

认识。与其说《列子》是在魏晋之风的刺激下伪造

(E-maihzwsf-002@163.eom)

・139・

《庄子》、《列子》重出寓言故事辩议——以《庄子》、《列子》之先后为核心进行考察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利锁, Wang Lisuo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2007,15(1)1次

参考文献(15条)

1. 刘熙载 艺概·文概 19782. 陈鼓应 道家文化研究 19943. 刘建国 先秦伪书辨正 2004

4. 谭家健 《列子》故事渊源考略 2000(03)5. 刘笑敢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19886. 曹础基 庄子浅注 20007. 周启成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 19978.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19839. 杨柳桥 庄子译诂 199110. 陆永品 庄子通释 2006

11. 司马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98212. 郭庆藩 庄子集释 196113. 陈鼓应 老庄新论 199214. 杨伯峻 列子集释 197915. 王先谦 庄子集解 198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伟. WANG wei 王逸《楚辞章句》篇次新探[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2. 张远山 刘安版《庄子》大全本篇目考[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0(3)3. 曹海东 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6(4)

4. 管宗昌. GUAN Zong-chang 《列子》与《庄子》叙述特征的差异及两书的先后关系——从两书近同文字的比较说起[期刊论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1)

5. 杨思范 敦煌本《庄子》写卷篇章考[期刊论文]-文献2007(3)6. 余开亮 庄子论丑新诠[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2011(3)

7. 王光照. 卞鲁晓 张湛《列子注》之佛教"无常"意[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2008(2)

8. 葛刚岩. 张春红. Ge Gangyan. Zhang Chunhong 《列子》与佛教文化的早期传播[期刊论文]-图书与情报2006(2)9. 庄庭兰. 刘晓东. Zhuang Tinglan. Liu Xiaodong 张湛《列子注》玄学论略[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

10. 杨小卫. YANG Xiaowei 《列子释文》音系研究[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

引证文献(1条)

1. 袁演 《列子》寓言的叙事分析[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2010(8)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shkx200701031.aspx


相关内容

  •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逍遥游>.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 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逍遥游>是人教版必修五教材第 ...
  •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 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史继东 [摘 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 ...
  • 逍遥游同步测试
    逍遥游同步测试 一.基础运用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北冥(m íng ) 尘埃(āi ) 坳堂(āo ) 抟扶摇而上(chu án ) B. 鲲鹏(k ūn ) 夭阏(y ān ) 蓬蒿(h āo ) 学鸠(j ...
  •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姓名:赵文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赵敏俐 20070525 论文摘要 自'五帝本纪>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可谓历史研究有余,文学研究不足 ...
  •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作者:楼宇烈 [2001-10-12 15:49:5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 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 ...
  • 初中语文目录(语文)
    七年级上册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粹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头都在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其根本皆归于<易经>.诸子百家,都以<易>为最高经典:中国传统的一切学术,都以<易经>为思想基础.<易经>又名<易>和<周易&g ...
  • 四库全书目录
    四库全书导航经部... 图文书籍 经部 十三经(简介)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穀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史部... 图文书籍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
  • 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_从_心迹_入手考察
    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ol.25No.5 Oct.2005 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 ---从"心迹"入手考察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