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作业 - 范文中心

唐朝历史作业

06/14

《唐律疏议》: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永徽元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修《永徽律》,翌年颁行。三年,又令长孙无忌等对《永徽律》的精神实质和律文逐条逐句进行疏证解释,以阐明律条文义,并通过问答形式剖析内涵,说明疑义,撰成《律疏》30卷,永徽四年颁行。《律疏》和《律》合为一体,统称《永徽律疏》,明末清初始名《唐律疏议》。《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疏议》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朝社会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某些政治制度,是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文献。《唐律疏议》总结了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以及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为以后刑律的蓝本,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重大的影响。

牛李党争:唐后期官僚集团间的朋党之争。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两集团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建树各有长短,但多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

安西四镇:指中国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政也有所变动。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河西、陇右诸洲,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驻守军队任坚守各镇。不久北庭及安西四镇相继沦于吐蕃。九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松赞干布: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他统一吐蕃、迁都逻些、经略东方、平定内乱、征服诸羌,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松赞干布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还派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充值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藏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贞观年间,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总之,松赞干布的统治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政事堂会议:政事堂是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

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执政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弘道元年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由门下省转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同时,又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在政事堂(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

古文运动:唐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魏晋时期以来流行骈体文,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唐初兴起了改变这种文体文风的古文运动,名义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在继承古代优秀散文的基础上,用自由淳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代替已走入绝境的骈文,是适应时代的文学革新运动。唐初陈子昂是这场运动的奠基者,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的是韩愈和柳宗元。由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的古文新传统,支配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语体文所代替。

三别三吏:三别三吏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包括《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这些是杜甫诗的精华。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痛斥了统治者的贪婪。展现了作者对忍受一切痛苦的百姓的同情,表现出深沉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情怀。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姓氏录:永徽六年(655)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武后逐步干预政事。当时曾经赞成废王立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本望,李义府也为其家未列入《贞观氏族志》而有所不满,二人遂建议修改《氏族志》。659年,武则天操纵高宗再次修订《氏族志》又名《姓氏录》,《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由于兵卒以军功升五品以上官者亦入书限,已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旧的门阀士族进一步遭到打击。引起缙绅士大夫哗然,多耻被甄叙,并号该书为“勋格”。随后,李义府上奏高宗收回全国的《氏族志》加以焚毁。《姓氏录》贯彻“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姓和家亦大为减少,这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但与《氏族志》相同,《姓氏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很有限,婚姻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后依然盛行。

评价“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

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贞观时期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在唐初贞观时期并不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贞观时期和谐的君臣关系也为后世津津乐道,成为后世模仿的榜样。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趋于成熟,提出了“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等具有规律性的结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唐太宗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唐太宗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被复杂的权力斗争所取代。但是,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关系和统治政策的调整下,继续保持良好的势态。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②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安禄山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③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④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且中央军则数量不足,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

影响:①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各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安史叛军破坏,即使平叛的官军也是大肆掠夺,给唐朝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加速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②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的权威,破坏了大唐帝国的统一,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③在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以吐蕃为首的少数民族政权趁乱进攻,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退居收势。④战后,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在全国绝大部州县的基础上,都设置了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经略等使,这也直接影响了唐以后的地方制度设置。⑤安史之乱以后,唐代许多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基本崩溃,两税法取而代之,这是中国古代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⑦科举制考试的内容调整,强调科举取士更注重人才的品德,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⑧兵役制度发生了变化,府兵制度衰亡,主要兵制是官健和团结兵⑨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中叶均田制破坏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土地兼并夺走里广大均田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沦为四处漂泊的流民,国家掌握的农户减少,使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破坏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同时,流民的增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不利于国家的统一,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均田制的破坏使得府兵制终结,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先前“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被“内轻外重”所代替,唐王朝丧失里军事优势,节度使很快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动摇了王朝的统

治基础,以至于后来发生里安史之乱。

唐宪宗的平定藩镇的斗争:元和九年,淮西镇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吴元济更加飞扬跋扈,四处攻城掠地。唐廷发动诸道兵讨伐吴元济,但由于所命非人,指挥无力,出兵三年仍不奏效。元和十二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袭淮西镇老巢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淮西平定后,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唐中央。独缁青镇李师道负隅顽抗,被宪宗发兵击败。到此时,唐朝虽然表面上统一当然不能持久。元和十五年,宪宗被杀后,河朔三镇又相继叛乱。

佛教的主要宗派: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

各宗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天台宗代表人物智觊、法相宗代表人物玄藏、华严宗代表人物法藏


相关内容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
  • [开元盛世]说课稿
    <开元盛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开元之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 ...
  • 七年级历史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 ...
  • 捣练图教学设计
    <捣练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捣练图>是盛唐时期宫廷画家张萱的作品.此画的欣赏,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了解唐代妇女的劳动场面,而是应该着重于对画中人物造型特点.动作姿态的描绘,尤其是对精细刻画的细节描写去探讨.从而 ...
  • 17春秋华师[中国古建筑赏析]在线作业
    华师<中国古建筑赏析>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的出现和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A. 铁 B. 铜 C. 瓦 D. 水泥 正确答案: 2. 汉代四象中指东 ...
  • 杜甫诗三首教案i
    杜甫诗三首教案 余中田玖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 .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 .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 .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
  • 浅析唐朝历史文化下的陕西旅游纪念品研究思路
    摘要:陕西作为旅游文化大省,唐朝历史文化下的旅游景点非常之多,并有与之相对应的旅游纪念品大量存在.综观陕西旅游景点市场存在着唐朝历史文化下的纪念品雷同化.大众化.低劣化等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探讨,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
  • 唐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5课<唐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古城区民族中学:和瑞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
  • 历史(初一下册1-10需要背诵的相关内容.作用.措施.意义等)
    一.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为巩固隋朝统一的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隋朝统一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