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争议 - 范文中心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争议

06/14

争议1:追求理想主义与不漏掉大师,哪个更重要?

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中,他写道,诺贝尔文学奖应颁发给“在文

学界创作出带有理想倾向的出色作品”的作家。 在瑞典原文里,

“idealisk”含有“理想主义”的意思。 在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

后的20世纪头20年里,瑞典文学院

几近刻板地遵循着

“指向理想主

义”的标准,诺贝尔文学奖的首名获奖者、法国诗人普吕多姆,正是因

作品含有大量理想主义描写而获奖。

此后100多年,瑞典文学院据此标准把奖项授予来自世界各地的106 诺贝尔在遗嘱里表明,诺奖将一分为五,其中一份奖励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名作家,却有几位重要的大师被排除在外。1901年至1912年,瑞典文

学院评委们对理想主义的保守解读盛行,带有浪漫色彩、语言精致的

理想主义风格才是他们所倡导的。在当时采用的甄选标准下,列夫·托

尔斯泰、马克·吐温和亨利·易卜生等作家的提名均没通过。日渐累积的

争议促使文学院重新诠释理想主义,更多关注权力下个人命运的作品

进入候选名单,但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政治化”

倾向。

争议2:诺贝尔文学奖是欧洲人专属,还是属于全世界?

人们对诺贝尔文学奖最猛烈的攻击之一,是它的严重“欧洲化”倾向。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恩达尔就公开指责过,文学奖的评判标准过于

欧洲化。 作为一项针对全球作家的奖项,过去20年内将奖项授予13

位欧洲作家, 历史上有多达6位本国籍(瑞典)的作家被授予此殊荣,诺贝尔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那些已被证比整个亚洲的得主人数都多。有批评者指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始终

没能获奖,与评委里来对俄罗斯文化反感也有关系。面对频繁的批评,

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似乎并不担心,“翻译跟不上”几乎已成为他们回明的事物,从前曾经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

应指责最常用的理由。[详细]

争议3:“道德力量”能否超越文学价值而成为获奖理由?

与评奖“欧洲化”的指责相比,如何在文学价值和作品题材之间取舍,

可能是更让评委们头疼的问题。纵观诺贝尔文学奖历届公布的获奖陈

述便能发现,早期的得主大多因“文字细腻”、“描写生动”、“开创新的

写作手法”等理由获奖,到20世纪中下叶,作品的题材和写作背景则

开始越来越被看中。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的获奖就曾引起

争议。他的作品以揭露现实著称,却与奖项一贯倡导的文学风格不相

称。批评者质疑,获奖理由中提到的“道德力量”,到底是否足以让索

尔仁尼琴获奖?[详细]

争议4:个人经历是不是文学奖评选应该考虑的因素之

一?

当略萨被宣布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委员会对他的获奖原因描

述是“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

形象的尖锐刻画”。但奖项揭晓后,还是让很多秘鲁政客还是吃了一惊:略萨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政治家,但若没有那段经那个主张“激进主义”不被民众买账、竞选总统失败的政治家,还能成

诺奖得主?

略萨似乎不以为然,他曾表示,“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却可

以是个(出色的)作家”;他还透露,与其欧洲同行相比,评委会在对

他审核时有点过于强调他要负担的社会责任了。个人经历在文学奖评

奖时是否被过分考虑,也是学界对奖项的重要争议。有人认为,如果

一名作家劣迹斑斑,作品再好也不能让他得奖。但这一次,瑞典文学

院显然和略萨站到了一边,他们似乎有意要说明:文学成就,根本不

必与个人行为挂钩。《卫报》的一篇评论就对此称赞不已,称委员会

的决定将有利于“他的小说回到其应有的(中心)位置上”。[详细] 历,他也许就写不出来足以让他获奖的那些作品。

争议5:维持独立价值观的美好“愿望”真能实现吗?

尽管没有成文的条条框框,诺贝尔文学奖多年评奖展现出来的“标准”,

已足够让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瑞典文学院对独立的价值观的推崇,

以及对文学作品“不为社会政治和现实所绑架”的倡导,就获得广泛肯

定。 这也是为什么,代表现代日本文学两极的川端康成(传统文学代

表)和大江健三郎(战后文学代表)能先后获奖,《静静的顿河》(有

“农民作家”之称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代表作)和《日瓦戈医生》(苏

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作)两步作品都能获得评委的好评。争议不

是没有。保证独立和不受政治干扰有技术难度。多数好的作品或产生

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绝对的独立几乎不存

在。政治意向不一的评委,照样可能对“独立”作出有所偏颇的判断。

[详细] 作为共产主义信徒和穷人利益的维护者,若泽·萨拉马戈的身份让他与身边的主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争议6:批评权威的“魔鬼”能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吗?

今年早些时候,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去世时,不少人依然觉得,

他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事实匪夷所思。1998年获奖时,人们对他

的定义是:一个顽固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故意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对着干的“魔鬼”,一个作品不被本国文化部欢迎的作家。但瑞

典文学院的评委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指出,萨拉马戈非凡的想象力

和难能可贵的同情心,使其作品能够向读者呈现复杂却真实的世界。

作为无地农民的后代,萨拉马戈在数部作品中讲述了贫苦的人如何通

过奋斗走出困境的故事;他把贫民比喻为蚂蚁,并最终战胜象征地主

和秘密警察的昆虫。在这个“不受欢迎”的作家身上,诺贝尔文学奖却

似乎看到了某种人性光辉。

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既让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出最不可思议的获奖者,也让很多被世界认可的作家与奖项擦身而过。 评选的标准自然难以统一,对这个奖项的争议也许永远无法停止。但对于能推动文学和社会进步的普世价值的诠释,自然是诺奖凌驾于其他具体标准之上更值得追求的价值。


相关内容

  •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阿尔费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颁奖单位是瑞典文学院,首届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公布日期通常是在每年10月的某个星期四. 都柏林文学奖 ...
  • 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05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
  •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 ...
  • 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作家
    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作家 诺贝尔奖诞生一百多年来,虽然中国作家们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多次亲密接触,但至今还没有一位作家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学家 鲁迅: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 ...
  • 流浪的星星克莱齐奥
    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让他笔下的人物用流浪的方式,抵抗着这个让人越来越无所适从的世界 2008年年初,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来到中国.他的新作<乌拉尼亚>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qu ...
  • 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让人感到doc
    莫言演讲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 ...
  •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爱因斯坦和原子弹]导学案
    会宁县汉家岔乡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第一课时 主备人:牛宏志 审核:邵亚辉 时间:2015-5-13 班级: 姓名: 学案编号: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 ...
  • 关于赛珍珠的[大地]
    描写的是19世纪一个中国农夫挣扎求生存的故事,绝对是大手笔,长达一千多页一个三部曲,第一部就叫<大地>,第二部叫<儿子>,第三部叫<分家>.其中赛珍珠用力最多.写得最精彩的是第一部,有34章,第二部次之, ...
  •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企业管理
    管 理批 判 Ma a e n ics n g me t t im Cr i 固 r_L 尔文主义一直 以来都 是一种被贬斥 与批判的社会学 说. 在我 国 ,社会达 社会达 尔文主义究竟包 含 了怎样 的核 心主张?从企业 管理视角 ,如 ...
  • 冯唐重译[飞鸟集]:是更具诗意还是亵渎?
    津报网-城市快报肖明舒2015-12-05 08:21 我要分享 39 [摘要]此次冯唐新译本<飞鸟集>一经问世,反响不一,有人说冯唐译本用字凝练又不失原文的意境,更多的读者对其译本却是抱着"吐槽"的态度,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