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旅游 - 范文中心

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旅游

04/04

《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旅游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昆明650091)

摘要:云南旅游多年来的发展态势一直较好,除了源于旅游资源的丰厚外,更得源于赋予资源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云南旅游人气旺的丽江、西双版纳、红河,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水文

化,给予这些地区的旅游注入了许多鲜活的内容。从“泼水节”的狂欢,到丽江小镇的“柔软时光”,美

丽壮观的“元阳梯田”,水的理念、水的习俗、水的传说、水的故事延续着这些民族的生存状态,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注重水治理的生态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树立优秀的水文化理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对云南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文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

一、水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各种文化源远流长。除在

因,人类在自身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却往往忽视了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再生循环关系,以致造

成了多少良田绿洲变化为沙漠,水源日益匮乏,从

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文化精髓外,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都带文化的色彩,茶文化、酒文化、咖啡文化、各种饮食文化……而作为人们每天都必须饮用的水,千百年来,人们的态度却是:漠视和任意的取用。从来没有人相信,我们

而导致迅速蔓延的旱魔肆虐横行,吞噬毁灭着人类

艰辛创造出的文明并最终危及到人类的生存,这一

切严酷现实都使自食其果的人们意识到合理利用和

保护水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旅游是继传统旅游之后又一升级型的旅游新概念,尽管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很明晰,衡量标准也不一样,但是,实施保护与发展却是人们对此一致的看法与共识。如何彰显一个地区的魅力,

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水会一天天消失:从来也没有人会想过水也有生命、有感觉、会感受、能传递信息。21世纪,水的问题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的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

态系统组成的,有其相对的平衡性。水,是地球上一切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更是人类生产、生活

离不开的源泉,一切水资源构成了陆地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

地上、地面、地下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果

水环境、水生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旅途之中,人们观水、赏水、玩水、嬉水、饮水、游水、读水、论水无不是在进行心境与情操的陶冶与净化。同时,一种集生态、文化、时尚等元素为一体的生态区域也就更具发展潜力。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Ecotomrism

Soci.

无限制的污染和破坏水资源,其调节气候、维护生

态平衡的功能将一点点散失殆尽,那么最终破坏水

ety)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

资源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水,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相对

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并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的,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水不但影响着人

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快感、美的享受。长期与青

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

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

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

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

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成为崇尚山水自然美的真实写照。但由于历史的原

1】0

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在此,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和研究自然、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探寻、了解、研究当地的人文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活动。其最大

万方数据 

特点是在保护环境和对维护当地正常生活承担义务在平坝、有的生活在山区、有的生活在湖泊畔,对

的同时,仍能把商业性的旅游业与旅游地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以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目的有所不同,传统旅游一般不关心地区的生态学特点,其目的在于消遣和娱乐。而生态旅游则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加以欣赏和研究,并

对这些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

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

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

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论证,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

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还

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

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因此,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

件,也成为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

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是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1999年中央文明办一号文件明确了一定要开展好“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的活动,要全国上下落实:一是搞好植树绿化;二是清理白色垃圾;三是改善空气质量:四是治理水源污染。可见,水的问题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影响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因素。

二、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概说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

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西双版纳热带森林茂

密、植物争奇斗艳;

“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

虎跳峡谷险峻深邃;丽江玉龙雪山山上终年积雪,

山下四季如春;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

建水燕子洞岩溶奇观、浑然一气……所有这些构成了云南丰富万千的自然风光图,再加上云南众多的

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多样性、奇特性、地域

性、多民族性、生态性使云南成为人们备受青睐的

旅游胜地。

云南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枯、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

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组合成风格、特色不

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反映出各类景观旅游资源的可游性,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占云南总人口

33%的少数民族,有的生活在江河流域、有的生活

万 

方数据生态的理解、对环境的看法都各有自己独特的视觉,特别是云南不同民族对水的不同观念、利用以及规范、习俗等,形成了各民族水文化的内涵,极大地

扩展了旅游观光的外延。

水文化资源在云南十分丰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对水认识及利用的社会史与当代的方式,从而形

成了本民族的水文化。因此,总结云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主要包含了水的观念、水与宗教的关系、

用水的规范与习俗、水的保护与管理、水与社会生

活等方面的内容。④

在我们的视野里,傣族把水视为圣洁的物质,从种植水稻的灌溉系统到盛大的“泼水节”、人们每天劳作后的沐浴习俗、保护水源的“龙林”等都

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基诺族等山区民族中,历史上曾经规划有保护水资源的森林,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在红河流域的“哈尼族地区溪流纵横,

山问泉水终年流淌不断。但充足的水源在许多地方

并不能直接引灌梯田,于是哈尼人民巧夺天工,依

靠自己得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高山引水的山区水利

建设之路,他们巧妙地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优势,或凿山为沟,引水开渠,或架设

涧槽,数里不绝,把高山丛林中的泉水顺山势,蜿

蜒导人沟渠,流入梯田。有的水沟长达数十里,跨越邻县,直接水源,这样可保农田用水常年不

息。”拉1同时,对山顶的森林保护也达到了保护目的,这一切正是当地人基于对水的深刻认识、保护

以及巧妙利用的结果。在大理、丽江等地白族、纳

西族中人们充分利用水环境修筑了农业灌溉系统,

同时将居住环境、社会生活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与水共生的景观,凡是到过丽江古城的游客无不为古城中条条清澈溪流与座座古老的建筑巧妙

融合的景观叹为观止,更被古城中纳西先民设计有方的“三眼井”(三个相连的水井——第一眼为饮

用水、第二眼为洗菜之用、第三眼为洗衣之用)的奇特与周全所折服。这种水文化不仅是各个民族在

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对水的充分认识及利用的结果,

而且成为各民族留给当代的一份丰厚的文化财富。

1、水的观念。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水的传说,这些传说构成了美妙的故事,丰富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神秘性和流传性。比如,在基诺族的洪水传说中,洪水过后三个民族的先民

即哈尼族、傣族、汉族从葫芦中逃生,重新迁徙到

不同的生活中繁衍至今;纳西族神话中则是由于兄

妹通婚而引怒天神,导致洪水的发作。这些传说反

映了这些民族的起源和水有关,水不仅造就了天地

万物,即善的一面,同时水也有发怒的时候,毁害人类的生活,即恶的一面。因此,造成了各个民族在水的观念上一方面是敬,而另一方面是畏。敬是

由于水是人类的生存基础,天地万物可能由于水而

生,而畏则是因为水有另恶的一面,它可能危害人

宗教对水源的保护还体现在各个民族对水源林

的保护措施方面。例如,基诺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主要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规定,在水源内不许砍伐树木,甚至也不能采摘野果,不能让牛、马进

入。一些民族对于水潭有特殊的保护,不能在水潭里洗澡、洗菜。西双版纳的傣族在过去的千百年中更是将大片的森林划为神居住的龙林加以保护,龙林之内不能让牛马进入,也不能进龙林砍伐树木、

类。在云南墨江的哈尼族中,人们不能在村寨饮用水的水井边打水洗脚,更不能在水井周围大小便,

狗不能在水井边洗澡,据说狗在水井边洗澡后水潭、

水井会干枯,从此不会出水。在傣族中妇女不能在

水井边洗澡。对水的敬畏还延伸了一些特殊的文化,

例如很多民族都会将水井装饰的很漂亮,在傣族中

人们在水井上建盖漂亮的房子,有的是建盖成福佛的形状,有的是建盖成住房的形状,而有的则是建

成龙头样子,总之,不能让水井裸露在自然的环境中。在很多地方——水源和水潭处人们会建盖寺庙,祭祀龙神,如丽江纳西族在黑龙潭周围建盖了很多壮观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周围的水协调相习,折射

出水文化的涵义。可见,人们敬水就要保护水资源,而畏水则要通过宗教祭祀等途径来达到与自然的沟

砍柴和摘野果,由于大片龙林的存在与保护完好,西双版纳地区的河流沟渠有了充足的水保障农田灌溉,也有了今天西双版纳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

3、水与生活习俗。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其

生计方式与水十分密切。在壮族、布依族、傣族等种植水稻的民族中,其生计必须依赖丰富的水资源进行农作物的灌溉。而生活在山区的一些民族,如

瑶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在历史上以山地农业为生,虽然不依靠灌溉来解决种植问题,但是他们选择建立村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有水源可供人

通,祈求水不再危害人类的生存。这些古老的观念

演化成了当代各个民族记忆中对水抹不去的基本观念。

2、水与宗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敬畏与禁忌,宗教对水源的保护等方面。由于在各个民族的文化认识中,水有善和恶两个方面:人们便普遍相信水是由神灵控制的,水的神灵既能够带给人们充足的水,也可能危害人,给人带来灾害。因此,人类对于水的态度也影响到了水神灵的好恶,由此而产生了对水的祭祀,成为存在于各民族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认为河流、湖泊、水源、池塘,甚至人工修造的水井、沟渠等都有神灵居住,都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才能获得神灵的保护。

在哈尼族中普遍存在着对水的祭祀,如对水源头、河流、河沟、水井、泉、出水口等,各个村寨

们的日常生活。一些民族的生活用水习惯更是值得

推崇,比如丽江“古城人爱水护水,清晨是取水用

水之时,10点以后方能洗菜、洗衣。用水之俗,人

人恪守”,

“四方街西段的卖鸡豌豆桥和卖鸭蛋桥

下,有闸水的两道深槽,以前用木板从此如槽,闸

住西河水,溢出河床的水便会冲洗四方街,此习俗

至今水尚存”,“新华村、四方街及大石桥一带,河宽岸多,许多民间习俗活动常在这里举办,机会好

的话你能看到放河灯、送纸船等水上传统习俗。”13]傣族在过傣历新年“泼水节”时的用橄榄枝或鲜花

蘸水洒相互点洒,继而是狂欢泼洒,借以表达祝福。

傣族爱水,常在劳作一天之后,男女老幼无拘无束

沐浴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尽情享受休闲时光的景

致无不反映人们用水习俗的观念和方式。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并形成了一些良好的习俗,这些习俗实际上也已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社会规范,这些社会规范有形无形

都要在一定的时间统一举行全村性的祭祀活动。在

祭祀的时候要供奉鸡、猪等肉和糖果糕点等,有巫

师主持进行祭祀,念有关敬畏水神、祈求水神保佑水源充足、五谷丰登等祭词,场面很壮观。再如佤族,佤族因居住在山坡上,村寨中一般没有水井和河流,生活用水是用竹子制成水槽从山上的泉水出

口处将水引入村寨,因此对于各个村寨来说,清洁、

地诱导着当地居民对水的态度和使用方式,带来了

祭祀、节庆各种活动的产生,有别于城市用水的特殊场景,极大地丰富和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感受

修补水槽、祭祀水神就成为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水槽里也居住着有水神,祭祀水神能够保佑水流畅通,一年四季清水不断。在祭水神这天,全村人会通宵达旦地吃喝、跳舞、唱歌,非常

隆重。在丽江,纳西族每年都要在水源出口处举行

与体验水文化成为游客旅游中的一大收获。

三、水文化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规范支撑着不同民族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对各民族地区的生

态平衡起到积极地作用。但随着社会繁荣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当代尤其是不同地区过快的开发建设也造成了水环境的相应变化,给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水环境问题,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首先,过去人们持有的水观念:敬水、畏水,

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由老东巴主持,其场面也是

颇为热闹和有趣。我们常常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方看见的水潭,他们都统称为龙潭,不仅要每年祭祀,在水潭边还要建盖极赋本民族特色的庙宇供奉龙王。由此可看,云南少数民族对水神祭祀投射出各个民族文化丰富的水文化内涵。

112

万方数据 

这些年来逐渐淡漠。过去,逢年过节要清洗水设施或通过水来表达对水的愿望,祭祀水神保佑水畅通、丰盈的传统活动越来越少,大部分中青年人只有一个“水充足”或“水短缺”的概念,对水神的祭祀

活动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社会变革带给他们的认识

是只要治理好水污染就是对生态最好的保护,而并不是像老辈人那样认真地思考如何保护好水源头,水环境对于自己和下一代人的生存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等问题。

第二,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森林、土地、水资源的权属关系在过去几十年来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在这些调整中也使人们传统的用水、管水观念、习俗、规范等等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在历史上属于村舍管理的水资源、水潭、泉水等的权属关系有些

已经与村民的直接利益相脱节,有的地方散失了明确的管理者主体,管理规则、制度以及责任制,严

重造成了对这些水资源管理的危害,使水源在受到

不同程度的破坏。

第三,由于传统水文化中亲水、敬水、管理水的社会规范的丧失,人们在使用水资源,对待水环

境上往往已经没有了传统规范的约束,尤其是对于保护水资源的约束,如对水井的爱护,对于水潭的种种禁忌的规则。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规则的散失,

使得人们在对待水环境上缺乏积极的行为习惯。在很多农村社区中,人们随意排放污水,在过去人们限制洗澡、洗衣服的水沟、水潭、水池、水井的地方,现在人们为所欲为,导致水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一些很具有开发特色的民族村寨也就是由于水源污染程度较大,比如思茅孟连县的上允角村、腾冲县荷花乡的一个佤族村寨,原来村子周围绿树成荫,

沟中、潭中水清澈见底,拥有不错的生态旅游资源,

但长期对水资源保护的漠视,使其“龙潭”遭到严

重破坏错失旅游发展的良机。这一切既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更是社会习俗散失的结果。

水环境问题是当今发展中人类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而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是基于人类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万 

方数据护水资源传统意识与传统制度,这些制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去保护水资源,限制自己对于水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些规范的体现是通过人们不同的观念、宗教禁忌、传统习俗以及传统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则体现出来的,这些传统的规范规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人们尊重这些规范,

从而使水环境得到了保护,在当代的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同样需要这些规范来规定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使各民族自觉、主动地保护水资源、求

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我们在谈如何建构生态旅游的有机系统时,强

调水文化的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手段、重

技术的补充,整理并总结水文化精髓是非常重要的

大事。比如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找到利用传统文化与当地风俗相结合的方式便于改善并提高“爱水”

与“节水”的意识,恢复传统的水利系统(云南丽江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好

“龙潭”等水利水渠的保护工作,在立足于保护生

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注释:

①这里有关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解释,主要[1]刘曦.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OL].[2]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

[3]和勇.丽江旅游指南[M].昆明:云南人

[4]刘刚,石锐,王皎.景颇族文化史[M].[5]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6](关)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

[7]罗明义.现代旅游经济学[M].昆明.云

(编辑校对:韦群跃)

113

保持旅游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相互协调性,利用优势异质文化是支持生态旅游发展最好的软件条件。借鉴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晓云教授对水文化研究成果,其专著将在近期出

版。参考文献:

http:WWW.trackman.com.cn/cluD--base.asp.

民出版社.2002.

民出版社。1998.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

社会文明进程的认识之上的,有了对水的深刻理解,

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

宗晓莲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人们才能亲水、保护水、爱惜水,注重平衡水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的水环境保护中,需要强化人类的水意识,这种意识是每一个民族保护

水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水文化还是一种保护水环境的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包括了人们对于水源、水设施的禁忌:管理措施、利用以及保

南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内容

  • 云南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分析
    云南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分析 桑启启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本文从云南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云南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的思路,以期为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有效的 ...
  • 少数民族建筑
    竹民俗:云南少数民族竹楼建筑 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竹楼是采用干 ...
  • 云南导游复习基础知识
    云南导游复习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选择题) 第一章--云南历史概述 1.开远小龙潭是我国第一个腊玛古猿化石地点,开远腊玛古猿生活年代约为1500万年前. 2.禄丰县石灰坝被认定是世界上腊玛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方,禄丰腊玛古猿生活年代约为 80 ...
  • 腾冲的民俗资源
    腾冲的民俗资源与开发 一.腾冲民俗资源概况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如汉民间的腾越古乐.皮影戏.花灯.仙灯.鱼灯. ...
  • 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
    撰稿: WebMaster 发表于:2008-10-28 15:14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 ...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 ...
  • 中国舞蹈发展史论文
    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张懿云 内容简介 原始舞蹈是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并含有大量原始舞蹈的遗留成份.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正是由于劳动,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习性,由低级走向高级,成为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世界主宰.<吕 ...
  • 云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云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今年10月,自己有幸第一次来到云南,走了昆明.大理.丽江.楚雄等几个地方.除了浏览了丽江古城 ...
  • 对宜良烤鸭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探究
    社会调查报告 题 目 姓 名 周 权 学 号 114020067 院 系 哲学与政法学院政治系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A 班 对宜良烤鸭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探究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周权 摘要:近年来, 一些食品越来越多地 ...
  • 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