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泊秦淮教案 - 范文中心

春望.泊秦淮教案

03/16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 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

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四)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面对满眼草木、破败国都,杜甫促景生情,那么同经历晚唐时代的杜牧,面对烟雾迷蒙,景色宜人的秦淮河,又会促发他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牧的《泊秦淮》。

四、学习《泊秦淮》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齐读诗歌,找找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结合具体字词思考分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恨”(板书:恨)

恨,恨的是商女,商女是什么?恨商女唱后庭花。后庭花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表面的恨。

实际上恨的是谁?商女唱歌的内容谁说了算?统治者,达官贵人。实际上就是恨的点亡国之音,只知道享乐的统治者。

作者本是要说的当朝统治者,却说歌女,却用前朝亡国之曲来说,这种写法知道叫什么吗?对,借古讽今(板书:借古讽今)这是一种讽刺今人委婉的,曲笔的写法,不能直接说,是因为他要自保。

为了表达对当今统治者只知道贪图享乐,不关心国事的讽刺,作者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那么我们在看看,开头第一句又写了什么样景呢?为啥要写这样的

景呢?

烟雾迷蒙,月色怡人的景

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交代了环境

借景抒情 借烟雾迷蒙之景,抒发了悲凉,凄凉的忧国之情。(板书:忧国)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对国家命运担忧的诗人

五、比较《春望》《泊秦淮》有何相同之处。(内容和艺术手法等) 写法:借景抒情 促景生情

情感:忧国

总之,两首诗都是促景生情,借眼前之景(画图解释《春望》借国破之景,《泊秦淮》借美景写恨),抒发了一颗爱国忧国的炽热丹心(构图),他们的光辉形象也必将永留史册,成为中华精神文明的瑰宝。

同时也在告诫我们,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始终是“炎黄之孙”,对祖国也要有一颗赤诚“丹”心。

让我们带着这份敬重,再次放声朗读读这两首古诗。

六、拓展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习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相关内容

  •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高中必背古诗文
    (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 ...
  •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背诵篇目重点常考语句汇编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背诵篇目重点常考语句汇编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
  • 飞花令:含"花"字的诗句
    飞花令:含"花"字的诗句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
  • 爱国的格言
    爱国的格言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 ...
  • 国庆小知识之爱国古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出塞>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 ...
  • 习古堂__唐诗宋词__诗词欣赏__学习诗词
    诗词文赋 本栏目主要提供古代诗歌.散文和词曲的学习资料,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交流. 诗歌欣赏 <唐诗百话>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李白诗歌欣赏 蜀道难 将进酒 静夜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送友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
  •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二年级 语文学科 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阿房宫赋>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