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 范文中心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07/06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班级:艺术系11级

音乐学(2)班

姓名:XXX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在抗日战争年代,音乐成为革命斗争的手段,大批抗日救亡歌咏组织纷纷成立,同时也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由于是以革命为目的,因此在创作中作曲家们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这或许是斗争的需要,却也是时代的局限。然而,在众多革命歌曲当中,作曲家贺绿汀的创作独具一格,他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精美的艺术技巧进行了高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抗日思想,同时也没有失去音乐本身的意义。这些创作在音乐史和革命史当中有着双重性质的意义,这也是其作品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的原因。这一首悲愤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式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正是贺绿汀的创作中具有双重意义的典范之作。

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为4/3拍子的歌唱性旋律特点。除前奏以外,A段共30小节,由5个乐句构成,在b小调陈述。三小节的间奏之后进入歌曲的B段,B段共19小节,由3个乐句构成,从e小调进入之后,逐步转入其关系大调G大调,最后又回到主调b小调上。整体来看,A段音乐情绪悲伤,速度较舒缓,抒情性较强,而B段速度稍快,情绪上紧张而激愤,与A段形成对比。

歌词的作者端木蕻良早年受到革命影响,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致力于创作新时代的革命文学,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的散文和小说。词作者端木蕻良与曲作家贺绿汀同样都经历了时代的黑暗,对生活的渴望和对革命的热情使得他们都毅然地投身于革命斗争的道路中。这一首《嘉陵江上》正是描写了在日寇铁蹄下劳苦大众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痛恨,端木蕻良与贺绿汀在思想和情感上的高度融合成就了歌曲《嘉陵江上》,并使其在当时的抗日斗争中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力量。

前奏由5+4结构的两个不平衡乐句构成,使音乐从一开始就造成了不稳定感和激动的情绪,句子的结构仍然是不稳定的,但不同的是,B段的句法结构是与歌词的朗诵和语言的划分有着直接关系的。如第一句当中的歌词可以分为两个小句,但在音乐的进行当中则是一大句,因此在规模上加长了。第二句的歌词“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情绪上是激愤而急切的,因此音乐短促而有力,形成了紧张感。第三句句子虽然歌词的字并不多,但旋律明显拉长,既做到了音乐情绪上的回归,同时也造成了收束感。整体来看这首歌曲的乐段和句法多为不平衡结构,造成了音乐上的情绪波动,同时也推动了旋律的进行和展开。

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与歌词的语言特征紧密结合的,由于歌词是一篇散文诗,因此作曲家也有意将音乐创作成朗诵式的咏叙调,旋律紧随歌词的语言音韵而进行。如歌曲在第一句的开头“那一天”用了呐喊式的六度大跳,因为“天”字是阴声,因此使用大跳进入到高音,十分具有朗诵性的特色。此外,歌曲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同音反复,造成了音乐的停滞感,体现了歌曲中主人翁悲愤无奈的心情。A段的第三句将音乐推向了歌曲的第一个高潮,表现了主人翁对家乡的向往以及对敌人的痛恨。歌曲在旋律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句子的结尾使用了带有叹息性语气的半音下行的长音,同样为音乐情绪的发展营造了氛围。另外,装饰音以及三连音、五连音的使用,都在音乐的发展中造成了情绪上的波动,这也是歌曲在旋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歌曲的B段在情感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对比,尤其是第二句中歌词“我必须回去”出现了两次,但第二次明显是第一次的递进,

并且连续使用了五个八分音符的“re”音,情绪上饱满而坚定,表现了主人翁与敌人抗争的决心以及对回家的渴望。

整体来看《嘉陵江上》的钢琴伴奏没有很复杂的和声织体,但作曲家十分注意演唱者与钢琴伴奏的结合,这在当时来看是十分难得的。前奏部分开始由一个双手八度大跳进入到b小调属音位置,然后紧接两小节的线性织体回到属音,有一种从低音突然跳到高音,再逐渐跌落的音响效果,将整首歌曲悲愤的音乐情绪体现了出来。之后是三小节柱式和弦形式的下行级进进行,歌词从第9小节的第二拍进入。歌曲A段的钢琴伴奏主要为柱式和弦以及分解式和弦的伴奏形式,大多在b小调的主和弦以及属和声上进行。歌曲进入B段之后,音乐情绪紧张起来,钢琴伴奏织体也变得密集而复杂,形成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如第44、45小节琶音的使用以及歌曲准备进入第二次高潮时,钢琴伴奏在每小节的最后一拍使用了短促有力的空后半拍的前十六分音符音型。在歌曲的最后部分,钢琴伴奏使用了戏剧性的震音奏法,音乐结束在激动而充满希望的情感当中。

这首歌曲的节奏也是与歌词朗诵的抑扬顿挫紧密结合的,例如歌曲的第一句“敌人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中“打到了”使用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失去了”使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田舍”两字之后的四分休止符,这些都说明了作曲家是在充分理解歌词以及朗诵音调的基础上来创作音乐的。另外,歌曲B段中第二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从里回去!”的前两个“回去”以及后面第三句中的“刀枪”二字都采用了持续音奏法,显得坚定而有力。B段中的第二个“我必须回去”运用了连续八分音符,更坚定了斗争的情绪。这些节奏上的特征也是构成音乐音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中也可以看到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对歌词的顾及而在技术上所做的特殊处理,这在当时中国的音乐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

《嘉陵江上》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十分突出的,但它的价值却不仅仅局限于时代特征上,即上文所提到的“双重意义”,当时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但不是所有的革命音乐都能够经久不衰地流传下去。好的革命音乐不应当只是手段,而是要通过音乐来表现和抚慰需要的人,《嘉陵江上》正是如此。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年代,或者我们从没有经历过那样特殊的生活,然而每当我们听到或哼唱起这首歌,依然会唤起我们心中悲壮与激愤的心情,它是时代的余音,是岁月流传中永不磨灭的印迹。

参考文献:

2012年第04期

《音乐时空(理论版)》

作者:林博;

2005年第03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卓琪


相关内容

  • 浅析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史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也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中国的合唱艺术走着一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在这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合唱艺术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有着巨大的挫折.在合唱艺术发展的这几十年里,主要经 ...
  • 教师招聘题
    音乐教师招聘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4分) 1.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___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____文化传承价值__四个方面. 2.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现在 ...
  • 浅析青州[打夯号子]
    摘 要: 山东潍坊的劳动号子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挖掘潍坊青州地区的劳动号子来研究潍坊地区的劳动号子,并通过对<打夯号子>在曲式结构.演唱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了解潍坊地区劳动号子的特点. 关键词: <打夯号子> 曲式结构 ...
  • 浅析课堂教学结尾的几种方法
    浅析课堂教学结尾的几种方法 作者:于晓红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 [摘要]课堂结尾是一节课最后几分钟的小节和收尾.好的结尾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给人回味,让人难以忘怀.假如整堂课都上好的话,那么好的结尾更是锦上添花. ...
  • 探音乐的心理暗示作用--[忧郁的星期天]
    由<忧郁的星期天>探音乐的心理暗示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声乐四班 摘要:近年来,由于传媒通讯的不断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和途径的提高的改进,人们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容易.1933年匈牙利作曲家赖热·谢赖什于193 ...
  • [品德与社会]四上 第一单元 可爱的家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教案 四年级上册 执教者:万州区油沙完全小学 谭仕武 2012年9月 第一单元 可爱的家乡 1. 我的家乡在哪里 学习目标: 态度:感叹大自然的美丽,赞扬家乡秀美的山水,热爱家乡悠久的历 ...
  • 尚德义[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艺术特征简析
    ◎ 研究生 论 坛 尚德义 < 科学的春 天来到 了 艺术特征 简析 ■ 张 娜 [ 摘 要]: 尚德义创作的花腔艺术歌 曲是我国声乐教学 中花腔女 高音的必 备曲 目,更是我国声乐事业 的一笔 宝贵 财 富.本文对尚德 义的花腔女高 ...
  • 诗词赏析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
    过分水岭 注释译文[注释] ⑴分水岭: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 ⑵潺湲:指水流声.[2] [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3作品鉴赏化无情之物为有情 ...
  • 论方文山歌词_歌中有诗_歌中有画_的创作特色_朱贤高
    第27卷 第1期 V o l . 27 No . 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 e b . 2011J O U R N A LO FL A N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O F E D U C A T I O N ...
  • 著名景点的导游词(共2篇)
    篇一:八大景点导游词 天生三桥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早在10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武隆喀斯特景区进行了不断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到2007年6月27日,由重庆武隆.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