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 范文中心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08/24

生物芯片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芯片是便携式生物化学分析器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微加工获得的微米结构作生物化学处理能使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采用生物芯片可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对基因、抗原和活体细胞等进行测试分析的目的。生物芯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从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到检测的整个生化分析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 )或称缩微芯片实验室(laboratory on a chip )。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生命科学、医学、化学、新药开发、生物武器战争、司法鉴定、食品和环境卫生监督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关键词:生物芯片,缩微芯片实验室,疾病诊断,基因表达

正文:人们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所发现的已知基因对其功能进行研究,把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另外,与疾病相关的研究已从研究疾病的起因向探索发病机理方面转移,并从疾病诊断向疾病易感性研究转移。由于所有上述这些研究都与DNA 结构、病理和生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国家现已开始考虑在后基因组时期,研究人员是否能用有效的硬体技术来对如此庞大的DNA 信息以及蛋白质信息加以利用。为此,先后已有多种解决方案问世,如DNA 的质谱分析法、荧光单分子分析法、阵列式毛细管电泳、杂交分析等。

但到目前为止,在对DNA 和蛋白质进行分析的各种技术中,发展最快和应用前

景最好看的技术当数以生物芯片技术为基础的亲和结合分析、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此外,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和样品制备方法(芯片细胞分离技术和生化反应方法(如芯片免疫分析和芯片核酸扩增)相结合,许多研究机构和工业界都已开始构建所谓的缩微芯片实验室。

建立缩微芯片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连续的分析过程,

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分离检测等,通过采用象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的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缩微技术,将其移植到芯片中并使其连续化和微型化。用这些生物芯片所制作的具有不同用途的生化分析仪具有下述一些主要优点,即分析全过程自动化、生产成本低、防污染(芯片系一次性使用)、分析速度可获得成千上万倍的提高、同时,所需样品及化学药品的量可获得成百上千倍的减少、极高的多样品处理能力、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一.生物芯片的微加工制备

生物芯片的加工借用的是微电子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中比较成熟的一些微细加工工艺,在玻璃、塑料、硅片等基底材料上加工出用于生物样品分离、反应的微米尺寸的微结构,如过滤器、反应室、微泵、微阀门等微结构。然后在微结构上施加必要的表面化学处理,再在微结构上进行所需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分析。

生物芯片中目前发展最快的要算亲和结合芯片(包括DNA 和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它的加工除了用到一些微加工工艺以外,还需要使用机器人技术。现在有四种比较典型的亲和结合芯片加工方法。一种是Affymetrix 公司开发出的光学光刻法与光化学合成法相结合的光引导原位合成法。第二种方法是Incyte pharmaceutical 公司所采用的化学喷射法,它的原理是将事先合成好的寡核苷酸探针喷射到芯片上指定的位置来制作DNA 芯片的。第三种是斯坦福大学所使用的接触式点涂法。该方法的实现是通过使用高速精密机械手所带的移液头与玻璃芯片表面接触而将探针定位点滴到芯片上的[11]。第四种方法是通过使用四支分别装有

A、T、G、C核苷的压电喷头在芯片上作原位DNA 探针合成的。

二.生物芯片举例

生物芯片是缩小了的生物化学分析器,通过芯片上微加工获得的微米结构和生物化学处理结合,便可将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采用芯片可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以达到对基因、抗原和活体细胞等进行测试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可得到大量具有生物学、医学意义的信息。生物化学反应和分析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1,样品制备;2,生物化学反应;3,检测和数据分析处理。将其中一个步骤或几个步骤微型化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就能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芯片,例如用于样品制备的细胞过滤器芯片和介电电泳芯片、用于基因突变检测和基因表达的DNA 微阵列芯片和用于药物筛选的高通量微米反应池芯片等。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将生化分析的全过程通过不同芯片的使用最后达到全部功能的集成,以实现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或缩微芯片实验室。使用缩微芯片实验室,人们可以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以很短的时间完成从原始样品到获取所需分析结果的全套操作。

1. 样品制备芯片

针对DNA 分析,其制备过程通常要经过细胞分离、破胞、脱蛋白等多方面的工作,最后得到纯度足够高的待检DNA。目前在细胞分离方法上较突出的有过滤分离(根据生物颗粒的尺寸差异进行分离)和介电电泳分离(利用在芯片上所施加的高频非均匀电场使不同的细胞内诱导出偶电极,导致细胞受不同的介电力作用,而从样品中分离出来)等;芯片中的破胞方法有芯片升温破胞、变压脉冲破胞,以及化学破胞等。在捕获DNA 方面,Cepheid公司应用湿法蚀刻和反应离子蚀刻/等离子蚀刻等工艺在硅片上加工出含有5000个高200微米直径20微米的具有细柱式结构的DNA 萃取芯片,专门用于DNA 的萃取。

2. 生物化学反应芯片

由于目前所用检测仪器的灵敏度还不够高,因此从样品中提取的DNA 在标记和应用前仍需用PCR 这样的扩增复制技术复制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个相同的DNA 片段。

目前,在芯片中进行核酸扩增反应获得成功的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小组,美国劳伦斯-利物摩国家实验室和Perkin-Elmer 公司。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小组所做的扩增反应都是在硅-玻璃芯片中进行的,芯片的外部加热和冷却采用的是计算机控制的帕尔帖电-热器。在对芯片表面进行惰性处理后,亦即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2000埃的氧化硅之后,他们成功地在硅-玻璃芯片中完成了一系列不同的核酸扩增反应,例如RT-PCR、LCR、多重PCR 和DOP-PCR。由劳伦斯-利物摩国家实验室加工的硅芯片所采用的加热方式是芯片内置的薄膜多晶硅加热套,其升降温的速度很快。Perkin-Elmer公司的PCR 反应则是在塑料芯片上完成的。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样品可在不同温度的恒温区间内连续流动的PCR 芯片。上述所有工作都是用事先提纯了的DNA 或RNA 作为扩增反应的底物来完成的。为了将样品制备和扩增反应集成为一体,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小组最近成功地在坝式微过滤芯片中直接对分离所得的人白细胞通过升温方式胞解后所释放的DNA 进行了扩增,这是世界上首例将样品制备和扩增反应集成为一体的研究成果。

3. 检测芯片

3.1毛细管电泳芯片

芯片毛细管电泳是1983年由杜邦公司的Pace 开发出来的。随后,瑞士的Ciba-Geigy 公司和加拿大的Alberta 大学合作利用玻璃芯片毛细管电泳完成了对寡核苷酸的分离。首次用芯片毛阵列电泳检测DNA 突变和对DNA 进行测序的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格利分校Mathies 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的。通过在芯片上加

上高压直流电,他们在近两分钟的时间内便完成了从118bp 到1353bp 的许多DNA 片段的快速分离。此外,Mathies的小组与劳伦斯-利物摩国家实验室Nothrup 的研究小组合作,报道了首例将核酸扩增反应与芯片毛细管电泳集成为一体所作的多重PCR 检测工作。宾夕法尼亚大学Wilding 的小组与Ramsey 的小组一道用芯片毛细管电泳对芯片中扩增得到的用于杜鑫-贝克肌萎缩诊断的多条DNA 片段进行分离也获得了成功。其他用芯片毛细管电泳检测突变的外国公司和学术机构有Perkin-Elmer 公司、Calipertechnologies 公司、Aclarabiosciences 公司和麻省理工等。

3.2DNA 突变检测芯片

dNA 之所以能进行杂交是因为核苷A 和T、G和C 可同时以氢键结合互补成对。许多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桑格DNA 测序法和PCR 等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最近出现的几项技术,如用光刻掩膜技术作光引导原位DNA 合成、电子杂交技术、高灵敏度激光扫描荧光检测技术等,使以杂交为基础的应用有了长足的改善。

通过杂交分析DNA 的另一应用技术是重复测序。那么,重复测序是怎么工作的呢?首先,人们将长度为8-20个核苷的探针合成并固定到指甲盖大小的硅芯片或玻璃芯片上。当含有与探针序列互补的DNA 被置于联有探针的芯片之后,固化探针就会通过与其序列互补的DNA 片段杂交而结合。通过使用带有计算机的荧光检测系统对“棋盘”每个格子上的荧光强弱及根据每个格子上已知探针的序列进行分析与组合就可得知样品DNA 所含有的碱基序列。最近美国的Science 杂志对应用芯片杂交技术测序作了报道。Chee 等人在一块固化有135000个寡核苷酸探针(每个探针长度为25个核苷)的硅芯片上对长度为16.6kbp 的整个人线粒体DNA 作了序列重复测定。每个探针之间的空间间隔为35微米。测序精度为99%。

3.3用作基因表达分析的DNA 芯片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序进行,越来越多的能够表达的人基因序列以及引发疾病和能预测疾病的各种突变正在为人们逐渐认识。为了能够同时对多个可能的遗传突变进行搜寻、加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进程,人们现已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能同时提供有关多个基因及其序列信息的所谓并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上。

功能基因组学所研究的是在特定组织中、发育的不同阶段或者是疾病的不同时期基因的表达情况。因此它的要求是要能在同一时刻获得多个分子遗传学分析的结果。譬如,许多疾病引发基因可能会有数以百计的与表征有关的特定突变,因而,要求能有同时筛检这些突变的有效方法。另外,任何一个细胞中都会有上千个基因在表达。而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往往能反应出这些细胞是发育正常还是在朝恶性肿瘤细胞方向发展。采用芯片技术利用杂交对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的好处是它能用很少的细胞物质便能提供有关多基因差异表达的信息,从而给疾病诊断和药物筛选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量。

4. 缩微芯片实验室

生物芯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从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到检测的整个分析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或称缩微芯片实验室。1998年6月,Nanogen 公司的程京博士和他的同事们首次报道了用芯片实验室所实现的从样品制备到反应结果显示的全部分析过程。他们用这个装置从混有大肠杆菌的血液中成功地分离出了细菌,在高压脉冲破胞之后用蛋白酶K 孵化脱蛋白,制得纯化的DNA,最后用另一块电子增强的DNA 杂交芯片分析证实提取物是大肠杆菌的DNA。这是向缩微实验室迈进的一个成功的突破。目前,含有加热器、微泵微阀、微流量控制器、电子化学和电子发光探测器的芯片已经研制出来了,而且,也出现了将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分析检测部分结合的芯片;竞争免疫测定和毛细管电泳分离。

参考文献:

王芳吴慎山闫雷兵王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第2期

徐炳森邵健忠《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第3期

许俊泉贺学忠周玉祥刘理天程京《科学通报》1999第24期


相关内容

  • 02911无机化学(三)
    ==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24日 == 您现在位置:首页-自学考试 -教材大纲-02911 无机化学(三) 南京医科大学编 (高纲号 0681)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无机化学(三)>课程 ...
  • 导热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I973l{2002}02-0136一06 导热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李侃社,王琪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lo.6j 摘要:讨论了提高聚合物导热性能的途径--合成高导热 东毂的结构聚 ...
  • 08020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20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一.培养目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较高的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和改性.塑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以及聚合物合成与相关产品生产的设计.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 ...
  • 生物学教学论第四套题及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计算机辅助教学 2.课堂导入技能 3.多媒体 4.实作评价 5.生物校外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 .课 程 .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等 ...
  • 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
    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 近来要写个论文,需要下载一些参考文献,但是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检索网站上只能查看论文摘要,无法下载全文,怎么办呢,于是就开始了百度论文免费全文下载方法的艰苦历程,终于有所收获,找到了一些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部分 ...
  • 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介绍大千世界.万物生灵为基础的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按理说是与学生生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无穷探索奥秘.为学生所喜爱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却并非如此.究 ...
  • 医学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感悟
    [摘 要]医学生物学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生命的现象,认识生物.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及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 ...
  • 47 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博士培养方案
    47. 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博士培养方案 一.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简介 二.学分及课程学习要求 2.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序 号: 课程编号:187001 任课教师:商澎.骞爱荣.黄庆生 课程名称:空间生物学 英文译名:Space Biolog ...
  • 波谱分析课程论文成绩表
    赣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波谱分析>课程论文 班级: 09材化 学号: 090908015 姓名: 宋心明 指导教师: 成绩: 核磁共振波谱法 化学化工学院 09材料化学 090908015 宋心明 摘要:核 ...
  • 计算机发展趋势论文
    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 [摘要] 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并带动光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