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 - 范文中心

知之为知之

02/1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继续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的思想和精神。

一、复习回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设问导读

结合课文注释,初读课文。

三、自学检测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细读课文,疏通文意。(第一节课完成,第二节课展示)

四、巩固练习。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孔子对于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他的高度认可与评价。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看不用半部,一句论语就可以治天下,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人类到了共产主义也不过这个水平。”|是啊,孔子在两千年前提出的这个道德标准,其实已经成为一个标杆,让我们具体去体会一下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吧。

二、设问导读

结合注释,初读课文。

三、自学检测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_______ 皋陶_______ 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

(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

(4)雍虽不敏 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___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以为己任:

(二)课文梳理

熟读课文,请将课文译为现代文并写在课本上。(第一节课完成,第二节课展示,展示可以选取典型的语段)

四、巩固练习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论述,然后概括说明。

2.有人说,“仁”是很高尚的道德,但施仁的社会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有人却认为,“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们生活中,仍需要“仁”,存在“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五.拓展延伸

本课课文及课文前的“引入话题”中,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道德——“仁”。学习了本课,你如何看待“仁”?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彻了解“义”在孔子那里的道德原则和思想本质。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具体解读了孔子的“仁”的内涵,其实,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仁”,另一个是“义”。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而又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二、设问导读

结合课文注释,初读课文

三、自学检测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解释下列加点字;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④子路问成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3.课文梳理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第一节课完成,第二节课有选择性地展示)

四、巩固练习

1.阅读课本31页倒数第二段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附:利与义

中国人的观念中常常有“利”与“义”之辨。有时做一件事,是为“利”还是为“义”总有争

比如说王莽,在他夺位之前,他做事总是以义为先;或有利,皆在义后。但从其人后来谋逆来看,其行为不过是放长线钓大鱼罢工了。其以义为先,是障人耳目,博取名声;以利为后,则是投资投入的成本。当时给王莽好评的名士,后来看到王莽的真面目,心里那个悔,那个恨啊——就跟我们小时候说谎一样,好痛苦。

民间的人们为了一个义字,尚且打起架来可以连命都不要,更何况那些品格更加正直,决意为义奉献一生的人呢。子曰:“杀身取义”。这句话更在人们心头增大了义的份量和号召力。也无怪乎大奸大滑如五莽者,会拿义字打造招牌,聚揽人气,以备谋朝之用了。

后来,王莽施政不德,若得天怒人怨。于是,农民起义来了。刘秀兄弟两个和着一些绿林好汉,一些汉室贵胄,开始替天行道,打王莽;打完了就各自争起天下来了。这打天下,用是也是“义”这张金字招牌。

对民有义,曰:“仁”;对兵将有义,曰:“信”曰“受”;对敌人有义,曰:“纳降善护”;对天下有义,曰:“德”。人们于是称如此为国求利者为“圣明贤君”,简称“圣贤”。

大的叫圣贤,小的叫君子。

俗话说“商人重利不重义”。是不是说重利的都是小人呢?或者说是不是商人都是奸商小人呢?我想应该不是。

所谓义,应该是一种有正当付出,有正当回报的行为及行为精神。不妄取,不妄做。

商人付出劳动,进货送货,售后还有服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这是商人信用公平之义。君子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这是善心人之义;圣贤之人,为国为民,乃至为整个世界的生灵创造利益,争取利益。这是大圣人之义,一般人叹而仰止。

此三者都有求利。

商人求的是平等交换的利,利己不损人的利。

君子求的是世道和善的利。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国之栋梁应有之胸怀。求在利人,不在利己。他人与国家获利,就等同于自己获利。损己利人之心,虽人皆有之,但也惟君子常有。此类人当得社会称誉与信任。

圣人之求利,在于万民,在于长久;其利可施诸社会,可流诸百世。如孔子爱人之思想,老庄无为相谐之道。既秆于春秋战国,亦延至于今,使大众受用,可称之。

故为国求利者,圣贤;为己求利者,亦君子而非小人。

只要是凭着自己双手打拼赚来的,利己不损人的就应当说是有义之人。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关内容

  • 知之深爱之切学习心得体会教师篇
    知之深 爱之切学习心得体会 "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因何而爱?因为知之深,所以爱之切.诗人艾青面对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的祖国,咏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q ...
  •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人皆吊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 下车引之: 2.以: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可以为师矣: 以数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仁以为己任: 3.而:忽有庞 ...
  • [优秀作文]行而知之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操作了,就理解了."这句质朴无华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把"行而知之"的道理诠释得既形象又通俗. 行者,行为.行动也.行而知之就是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检验与 ...
  • 古人论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谢张卓,带我们温习了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齐读,你对题目怎么理解?是的,这 ...
  • 罗大佑 - 之乎者也
    歌词: 知之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知之为不知 在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寒山子是也 不知为知之 不在乎在乎 此人何其者 齐人 是也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 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 ...
  •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则 (393人评价) 8.0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
  • 七上古诗默写 含答案
    <十则>理解性默写(答案) 1.<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
  •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
    [习近平 · 知之深 爱之切]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 (1982年8月27日) 大家都知道, 共产党人是有鲜明的立场的, 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 态度要明朗 . 对好人好事要敢于表扬, 在歪风邪气面前要敢 ...
  • 知与行:从知而行之到行而知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知而行之,义也.安而行之,义也.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 ...
  •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一)<童趣>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